欢迎来到图页网

扫码关注

图页网
微信扫码关注

 
 

芯片巨头紫光180亿收购被否!从紫光疯狂并购看我国芯片发展的未来

  2020-06-28 阅读:445

一个企业家的成长应该把自身的职责和企业的发展和国家使命相结合,中国要成为强大的国家,芯片、集成电路一定是兵家必争的领域。

180亿收购被否, 紫光并购为何频受阻?

6月7日晚,紫光国微发布公告称,2020年6月5日,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以下简称“并购重组委”)召开2020年第24次并购重组委工作会议,对紫光国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事项进行了审核。根据会议审核结果,公司本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事项未获得审核通过。

证监会官网6月5日挂出了第24次会议审核结果公告,对于紫光国微申请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方案给出的审核意见为:标的资产权属存在瑕疵,不符合《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第十一条的规定;标的资产商誉金额占比较大,申请人未能充分说明本次交易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资产质量,不符合《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

回溯公司此项收购事宜,紫光国微2019年6月2日晚间披露重大资产重组预案,公司拟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公司同一控制人旗下的紫光联盛100%股权。

根据2019年6月2日紫光国微披露的交易预案,紫光国微拟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向紫光神彩、紫锦海阔、紫锦海跃、红枫资本和鑫铧投资购买其合计持有的紫光联盛100%股权,标的资产的定价180亿元。经公司与交易对方协商,最终确定本次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股份发行价格为35.51元/股。本次交易完成后,上市公司通过购买紫光联盛100%股权将Linxens集团纳入上市公司合并报表范围。

公开资料显示,紫光联盛为持股型公司,为收购Linxens相关资产于2018年出资设立,旗下核心资产Linxens主营业务为设计与生产智能安全芯片微连接器、RFID嵌体及天线和超轻薄柔性LED灯带,是全球销售规模最大的智能安全芯片组件生产厂商之一。Linxens集团是一家总部位于法国,主营业务为微连接器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封测和销售的大型跨国企业。

紫光国微曾在交易预案中称,紫光国微主营业务为集成电路芯片设计、销售及石英晶体元器件业务,主营业务产品中的智能安全芯片业务与标的公司旗下Linxens的智能安全芯片微连接器业务属产业链上下游,具有很强的协同效应。本次交易完成后,紫光国微将实现上下游整合,可同时提供智能安全芯片和微连接器设计、销售,提供自主可控的智能安全芯片模组,为国内的政府机构、国有企业和关键领域提供自主可控的安全保障。同时,依托上市公司在智能安全芯片领域多年的客户积累,本次交易将为Linxens带来更广阔的商业机会,并使上市公司实现“安全芯片+智能连接”的布局,构建更为完整的智能安全芯片产业链。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紫光国微上述并购重组事项于2019年12月23日获得财政部批复。

近年来,紫光系在外延式扩张当中动作频频,但从最终的结果来看,成效并不是特别大,紫光国微的扩张更是连连受阻。

紫光国芯曾推出一项800亿元“天价”定增计划震惊了资本市场、试图收购南茂科技、力成科技25%的股权,然而,上述台湾两家公司股权收购计划此后却相继“流产”,800亿元定增项目也因证监会再融资新规搁浅。

尽管遇到过挫折,但从不影响紫光并购扩张的野心。相比于并购失败的案例,紫光并购或投资成功的案例要多得多。

紫光疯狂“买买买”的背后——整合产业资源,加速国产芯片发展

紫光集团最早起步于1988年,前身为清华大学成立的清华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之后发展出以紫光集团为主要平台的“紫光系”。“紫光系”目前控股四家上市公司,其中三家A股公司,分别是紫光股份、紫光国芯和ST紫学,三者合计市值超千亿元。还有一家是港股——紫光控股。

“紫光系”陆续投资了国内多家A股上市公司,包括联想控股、文一科技、山东金泰、TCL集团等。

自2013年起,两年内,紫光更是耗巨资完成了三次并购。

2013年7月,紫光耗资17.8亿美元收购展讯通信;

2014年1月,紫光耗资9.1亿美元收购锐迪科;

2015年5月,紫光耗资25亿美元收购惠普旗下新华三51%股权。

这三次共耗资51.9亿美元的并购,让紫光集团在两年内迅速完成了芯片领域的布局。展讯通信,国内最大的手机主芯片公司;锐迪科微电子(RDA)是排名国内前三的本土芯片设计公司,拥有国内先进的测试实验平台,集聚了大量在数字/模拟电路设计、射频系统设计、功率放大器设计和信号处理方面的技术专家。在整合展讯与RDA后,紫光集团已经成为全球排名前三的手机芯片设计公司,经次于高通、MTK.而新华三的加入,则帮助紫光进军“云”产业,正好凑齐泛IT产业拼图,实现从“芯到云”。

一家中国企业,在短短几年时间内连续掀起投资并购浪潮。从国内到国外,其出手迅猛,金额庞大,所到之处都让当地的企业为之侧目。紫光集团是如何在短时间内拿下这么多项目,其“疯狂”并购背后的支撑逻辑到底是什么,也逐渐成为外界的关注的焦点。

事实上,并购并不是单纯的合并,更多是通过与合作方之间的业务协同、战略的协同,注入新的机制,让原本的业务发展更快、更强。紫光始终紧密围绕集团核心战略和产业布局,通过并购重组、直接投资等手段整合产业资源。

目前国内芯片产业与国外仍存距离,国产芯片自主创新势在必行,而并购是实现自主创新的有效途径之一。

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人称“并购狂人”,他把紫光集团的国际并购比作是把自行车搬上汽车,认为国际并购和自主创新并不矛盾。国际并购和自主创新,就像人的两条腿一样,是交替前进的。

紫光集团将按照两条腿走路。

一方面,把并购作为重要的手段获得技术,最重要的是解决知识产权的合法性。并购获得东西是合法的,规则是全球认可的。如果仅仅从业内挖人才,简单复制一些技术成果,表面上看成本略低,但却缺乏效率和合法性。芯片行业是技术驱动的行业,国内的技术基础明显不高。

另一方面,客观地说,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国际化并购经验仍然不丰富,但紫光集团之所以走在了前列,还有一个原因是基于清华大学本身的国际化背景。其拥有国际化的团队,还有在全球业界享有盛誉的高人加盟,能够很好地进行沟通。

并购资金方面, 紫光集团并购的资金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第一,是最主要来源,是金融机构,包括保险公司、银行等;第二,就是紫光正在做的科技产业投资基金;第三,就是紫光集团自身的积累、人脉及团队的资源。

但伴随投资、并购而来的——紫光系暴涨之路,却被疑玩“杠杆撬地球”套路。对此,阿尔法工场指出,而今的紫光系,之于中国半导体产业链所曝露出的野心与能力,均已注定将成为未来数年内中国产业经济领域最具看点的所在。一言以,紫光所承担的角色,就是集成电路领域的强化版的京东方,目标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撑起本土的半导体产业。

在赵伟国身上也能找到相似的答案。

“资本投我们,我们拿钱去做产业,资本再到资本市场去套利。这个过程描述成互联网思维就是,羊毛出在猪身上。”这是2015年赵伟国在某论坛上的公开讲话,赵伟国将这一种新模式归纳为“国家战略推动、地方大力支持、企业市场化运作”的三合一。

在半导体行业进行全面布局,已经是国家层面的重要战略,而紫光系暴涨背后正是市场押注国家战略。

《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半导体产业年增长率不低于20%。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2020年我国芯片自给率要达到40%,2025年要达到50%的标杆。工信部的相关实施方案提出的新目标是:10年内力争实现70%芯片自主保障,且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在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通信领域取得创新突破。

芯片和集成电路是强国必争的领域

上个世纪,我国一直与芯片制造擦肩而过。新中国成立之初,由于多年的内战,以及抗美援朝战争,我国未能抓住芯片产业刚刚兴起的契机。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把重心放在发展经济上,仍未对芯片产业给予高度重视。以至于到现在,我国仍高度依赖进口芯片,尤其是高端芯片,我国每年要进口超过2千亿美元的芯片,2019年更是高达3千亿美元,超过作为战略物资的原油,成为进口重点商品价值排名第一。

在信息化的当代,芯片能够广泛用于通信设备、PC/电脑、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医疗仪器、机器人、工业控制等各种电子产品和系统,是高端制造业的核心基石。根据IMF测算,每1美元半导体芯片的产值可带动相关电子信息产业10美元产值,并带来100美元的GDP,这种价值链的放大效应奠定了半导体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据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协会统计,2018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4,687.78亿美元,从产品结构来看,存储器占比达到33.7%、微处理器占比14.34%、逻辑器件占比23.32%、模拟器件12.54%、光学器件8.11%、传感器和制动器占比2.85%、分立器件占比5.14%。绝大部分产品中国芯片厂商均有布局,但仅有少数产品在全球具有竞争力,大部分产品在全球有些许能见度、个别产品在全球占有率几乎接近空白。中国芯片产品的整体产值结构同全球差异较大,特别是在存储器和微处理器领域最为薄弱。

虽然我国在半导体领域的研发进度相对落后,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企业,因为没有掌握核心技术而受制于人,但也有很多科技巨头成功打破了海外国家的垄断。例如京东方,不仅冲破了西方对中国的技术封锁,而且一跃成为全球LCD面板领域的霸主,更在OLED领域直追三星。

除京东方之外,还有一家国产芯片巨头成功打破三星的垄断,这位巨头正是紫光集团旗下的长江存储。

在储存领域,三星是绝对是霸主,份额超过了50%。但长江存储经过4年的努力,成功打破三星的垄断。

2016年长江存储成立,彼时全球存储芯片市场被三星、SK海力士等巨头垄断,国内的存储芯片一直从上述几位巨头处进口,自给率几乎为零。由此可见,长江存储所面临的是一座座大山,但长江存储并没有因此而退缩。2017年,长江存储成功推出国内首个3D NADN闪存,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短短两年后,长江存储再次突破,实现基于Xtacking架构的64层堆栈256GB TCL 3D NADN闪存的量产。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长江存储推出128层堆栈QLC 3D闪存,单颗容量达1.33TB,要知道,当前全球存储芯片领域的最高水平就是128层堆栈技术。

三星、美光等巨头目前也停留在这一层面,但长江存储只不过才成立4年,就成功追上了三星等巨头,其实力和发展潜力可见一斑。此外,长江存储在提升技术实力的同时,也在改善产能,据笔者了解,预计到2020年年底,长江存储的月产能可达到10万片晶圆。

目前全球月产能大概在130万片晶圆左右,如果长江存储能够完成上述目标的话,其月产量将占据全球月产量的8%。令人骄傲的是,长江存储已经开始建设二期工程,未来长江存储的月产能有望达到30万片晶圆。届时,长江存储不仅能够带领中国存储芯片行业打破海外国家的垄断,而且还能够一跃成为世界第三。

作为国家存储器基地项目,长江存储被业内评价称“将填补我国主流存储器领域空白、摆脱芯片受制于人”。而作为通过自主研发崛起的国产芯片,长江存储是赵伟国“坚持把芯片做下去”思想的践行者。

正如文章开头赵伟国所言:一个企业家的成长应该把自身的职责和企业的发展和国家使命相结合,中国要成为强大的国家,芯片、集成电路一定是兵家必争的领域。

近两年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美国多次阻扰美国企业供货芯片给国内企业,对国内企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尤其是华为,华为全球供应商超过2000家,2018年11月华为对外公布全球核心供应商名单,一共92家。

其中,芯片供应商28家,在各自领域排名全球前十的,有12家;电子元器件供应商22家,全球行业前十的供应商,有9家。

因此,当下,华为最大的难题之一是芯片!尽管华为的“备胎”计划里,有自主研发的海思芯片,但随着美国的制裁一步步加剧,光刻机、EDA软件等涉及美国技术的芯片设计与制造工具或将成为国产芯片前进的最大阻碍。

此次中美贸易摩擦不仅坚定了我们坚持做国产芯片的决心,还给我们重重敲醒了警钟——在引进高新技术上不能抱任何幻想。

国际层面上,通过并购来推动企业发展是一种常规手段。但并购是表,本质上是需要推动国产芯片的发展,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长江存储就是最好的证明。长江存储,脱胎于紫光集团和武汉新芯集团合并,可以说是清华紫光求购两个美国公司不成的选择。

对于紫光等中国高新科技企业而言,海外投资、并购、或谈技术授权永远不是发展的主轴,招募更多优质人才,向独立发展技术方向发展,才是更为长远的发展之道。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相关资讯图条

    图页网